TITLE 00.png

 

本文章根據2019年,當時就讀國小5年級女兒的科展題目「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超能力呢?」真實故事加上新發現,新事實,新證據等...超自然元素編輯而成。

本文章由以下5個單元而成 :

1 超自然體驗 : 以我親身為例,介紹大家也可能曾經遭遇到過的種種超自然現象。

2 科學 VS 超自然 : 列舉3位現今研究超自然的知名科學家及其研究。

3 2019/11/23 念力實驗 : 介紹整個實驗過程,數據解析以及遇到的難題。大量使用圖片,圖表,以看圖說話為主,沒有複雜的計算,符合國小高年級課綱,易懂。

4 備註及參考文獻 : 給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實驗內容的朋友們看的內容(70%編輯完成)。

5 實驗幕後花絮

點擊上列淺藍色有底線標題後,會直接跳到該單元去。

點「上一頁」會回到這裡來。

 

~ 清明節前夕,但願我們能藉由超自然,飲水思源,懷念祖先 ~

 

 

1 TITLE.png

 

一般人活到像我這個歲數應該都遇過不少靈異,為了讓各位回憶一下何謂超自然,以下就列舉幾件我的親身體驗給大家聽聽吧!

 

 錢仙 ( 碟仙 )

這是很久以前我還在日本,當時我還是國中生的時候的故事。

某天我在朋友家自己一個人很無聊( 因為朋友出去買東西,我幫他顧家 ) 突然想起當時在日本國中生之間很夯的「錢仙」,我就隨手拿出銅幣跟紙張,準備妥當後就開始玩,心中直直唸「錢仙,錢仙,請你趕快出來!」。

錢仙.png

(錢仙,碟仙 )

 

唸了將近十分鐘有了吧,但是錢仙完全不裡我,銅幣完全沒有動靜。

 

 

「我就知道錢仙都是騙人的 !」

 

----------

----------

就在我準備要放棄時,隱約聽到遠處有人開門的聲音。

是我朋友買完東西從外面回來了。

 

就在這時 !

 

銅幣竟然從我手指滑了出來 !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到! 愣住了,並緊盯著銅幣,頓時啞口無言...

因為從來沒有銅幣帶頭跑,手指追著銅幣跑的經驗。

銅幣大約滑出0.5秒,滑出5公分後停了下來。

之後,再怎麼叫,也叫不動了。

我那位朋友剛好是個有靈異傾向的人(笑)這也加深我對整件事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

到底錢仙是真的嗎? 還是這只是我的錯覺而已?  若是真的,那麼,它是來自靈界的靈異現象? 還是人類使出的超能力呢? 

因為我朋友回來它才動啊!

 

 莫名其妙被割傷( 鎌鼬 )

2012年11月9日下午,我正在專心工作時,突然左手臂一陣尖銳痛差點叫出聲來,轉頭一看赫然發現左手臂出現一道新鮮傷口。當時我沒有觸碰任何東西也沒有任何人經過我身旁。當下我馬上拍照以及電子顯微鏡照存證。

鎌鼬2.png

( 被割傷當時的照片,3小時候的電子顯微鏡照(右) 我的FB )

 

這種莫名其妙的割傷我幾乎每年會遭遇1,2次。相信你也有過相同經驗。

カマイタチ傷.png

(網路有數不清類似報告。)

 

科學家至今無法給予這種現象一個確切的答案,只能猜測,如 :小龍捲風,真空,皮膚乾燥,不小心割傷...。

日本古代傳說這是一種小旋風妖怪( 鎌鼬 )在作怪。

鎌鼬 - Wikipedia

( 日本妖怪圖鑑 - 鎌鼬 ( Wiki ))

這是超自然現象嗎? 還是真的只是不小心受傷而已?

 

 有人在後面拉你衣服,輕拍你肩膀,但後面沒有人( 幻觸 / 靈觸 )

背後霊.png

( 可愛的背後霊 )

發生這現象的頻率和莫名其妙被割傷差不多。

有這種體驗的人其實不在少數,只是大家沒有仔細察覺罷了。

那種感覺很難講,當祂來的時候你不僅感覺突然背部,肩膀,頭髮被觸摸,衣服被拉,你甚至感覺後面有人的氣息。但其實沒有人。

專家說這叫做幻觸,是一種 錯覺 / 精神問題或疾病 / 藥物可引發的幻覺。

話雖如此,但是莫名其妙都能割傷身體了,那麼,莫名其妙輕輕碰觸一下身體,會很難嗎?

所以,這是幻覺? 還是靈異? 還是某種超能力,隔空觸摸我 ?

 

● 忽然轉頭看陌生人,他會忽然腳扭到 ( 笑 )

回頭看有人跌倒1.png

(這裡指的是彼此眼神沒有交會情形下,如圖)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沒有轉頭看他,他會不會扭到腳跌倒?

但是,是什麼衝動讓你忽然想轉頭(或抬頭)目睹到這一切? 是偶然? 還是第六感?

如果這是某種心電感應,或是某種機緣,那麼,讓你目睹到這一切的目的為何? 那位陌生人是你的什麼人?

當然啦,就算你一直盯著他,詛咒他,他也不會扭到腳的( 笑 )

 

● 忽然轉頭看後面,發現有陌生人正盯著你看

有陌生人正盯著你看.png

( 萌男女在欣賞你暗戀你就算了,通常是陌生人盯著你看 )

不一定看後面。看哪一個方向都可以。

這和上一項類似,但上一項是「湊巧目擊到別人出糗」,而這個是 A君有意識地關注 B君後, B君才回頭看。因此更顯得有因果關係,甚至某種力學。

為什麼你會忽然想轉頭看後面呢?是隨機? 還是背後有某種被注視的感覺 ? 

當然啦,就算你刻意一直回頭看,也沒有人在看你啦( 笑 )

 

 東西莫名其妙地壞掉,改天又自己好了

東西莫名其妙壞了又好了.png

 

 

 

 電視裡的超自然話題 : 靈異照片,通靈少女,太極拳 ( 隔山打牛 )

    ●  靈異照片

( 靈異照片是否可以看成意念顯像? )

 

    ●  靈媒

自古以來幼女被認為有魔力,巫術,歐洲甚至世界都有獵巫為名迫害女性的歷史。

ペンドル魔女裁判 イングランド史上最大の魔女狩り事件 - Onlineジャーニー

( 歐洲中世紀的魔女狩獵、魔女審判 )

一般被認為女孩比男孩更有靈力。

1849年,美國FOX三姊妹公開招靈轟動全美,成為「通靈產業」的原型。

フォックス姉妹 - Wikipedia

( 世界超有名美國 FOX 三姊妹招靈,後來自曝造假 )

 

國內外驚悚片科幻片也常出現青春期少女 / 幼女發揮特異功能片段。是不是這種設定比較能加深觀眾恐懼感? 還是真的女生的超自然力量比較強?

驚悚 科幻 恐怖片 女生4.png

( 國內外科幻 /驚悚片/超自然設定不約而同以青春期女生,幼女較多 )

 

    ●  太極拳 - 隔山打牛

有很多精彩動畫可以看。雖然影片看起來很滑稽,但他們看起來很認真。

(查詢 「太極拳,隔山打牛,隔空推人,凌空勁」 )

這影片真偽是如何呢?

 

 

TITLE bb.png

 

自古以來有很多學者研究超自然,但往往被正統科學以怪力亂神,排斥在外,異端論處。

最近有一些改變。

主因是該領域加入了新血,非常聰明的學者加入了研究行列,另一方面是量子力學,人擇原理等正統科學進入非常奇妙的領域,讓超自然有了更多解釋的空間。

所謂超自然,超能力,有以下這麼多種類 :

超能力的種類4.png

( Wiki 超能力。紅色記號即次章主題「念力」。)

 

由於篇幅的關係,此章節只列舉3位非常具有代表性,且與本章有關的的學者的研究。

注意 !  從現在開始以下內容若有【 】符號表示較常出現名詞,請稍留意。

提到科學研究,特別是有關生命科學或社會領域的,一定會提到 :

實驗組對照組 

以及 

雙盲檢測

 

以下簡單說明之。

①【實驗組對照組是個很重要的觀念,

那就是在同樣實驗環境下,檢驗某一樣條件是不是很重要,設 實驗組對照組 ,比較兩組差異。

實驗組 對照組.png

( 弗朗切斯科·雷迪的昆蟲誕生實驗。圖 : Ms. Shon's Spectacular Science  )

 

②【雙盲檢測】是另一個重要的觀念。

雙盲檢測.png

(圖修改自 :「雙盲隨機測試」用於招聘測評的可行性 )

雙盲檢測除了醫學以及各種社會科學之外,也廣泛應用在超自然/超能力研究領域裡。

因為這類研究常常會被正統科學家詬病「那是心理作用,實驗不夠嚴謹」因此必須防範這些弊端。

雙盲檢測完畢之後就要解盲】。

把實驗數據歸類完畢後才能計算實驗組 以及 對照組 的結果。

以超能力實驗來說,實驗 / 對照兩組得到的數據,

若 實驗組  對照組 表示可能有超能力,

若 實驗組  對照組 表示可能沒有超能力。

≒ 視同 =「幾乎一樣,變化不大」的意思。)

無論結果為何,都應該進一步探討。

 

了解之後我們就開始介紹第一位。

 

 Rupert Sheidrake 1965~ 型態記憶場理論

シェルドレイクの形態形成場理論

(Alfred Rupert Sheldrake )

 

他的研究無論如何你都一定要看。他會顛覆你的常識。

話說坊間有個非常有趣的「世界三大不可信」,即 : 英國研究 ,中國製造 ,韓國起源(笑)

你知道英國研究多厲害嗎? 譬如  進化論,宇宙大爆炸,全球暖化,超級細菌  ...只要是符合 「嘆為觀止, 真假難分,地球規模」 科幻電影般的理論,幾乎都是英國人的專利。

現在要給你介紹的這一位,正好也是一位  英國科學家 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Dr. Alfred Rupert Sheldrake (在此,簡稱 S博士可想而知他的研究多麼厲害了

S博士的專業領域是生物化學。這是非常高深的學問。 在那年代,生物化學主要研究 生物的藍圖 - DNA ( 遺傳基因 )。

但科學家們馬上遇到瓶頸。因為 : 生物的多樣性遠遠超乎人類的想像...粗略分類就超 1000萬種。再細分下去據說有一億種。它們的構造,特徵,生活史...都非常的不同,單靠基因(DNA)排列去解釋,有其難度。

ヒトと生物のDNAは似ている5.png

 

譬如你知道嗎? 據說人類和香蕉的DNA 竟然60%一模一樣! 如果說兩個不同人的 DNA 60%相似那還能理解,到底人類和香蕉60%相似是什麼概念?什麼機制區隔人類和香蕉? 

身為世界頂端研究機構的 S博士很清楚該學問的極限。 因此他索性拋開一切學理,乾脆來個腦筋急轉彎。

把他的構想套用現代3C知識,只針對DNA講白一點就如下圖 :

Rupert Sheldrake的記憶型態場.png

雲端的資料庫是過去地球所有生物的祖先 Wi-Fi 上傳而成。因此現在生物萬物的一切 ( 從出生到死亡 ) 都與雲端息息相關。)

 

S博士的「跨時空-型態記憶場-理論」最讓人歌頌達半世紀的一點就是,在1970年代當時人類還沒有智慧手機,沒有網際網路更沒有WiFi 甚至連電腦也才剛剛要普及的年代裡,他就想到了 雲端 。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烏龜從沙灘孵出蛋後知道要爬回海邊去? 為什麼鮭魚知道要往川上洄游? 為什麼麻雀知道如何築巢的道理了。因為牠們從來沒有學過這些技能一出生就會了啊 !

( 近年有enhancer,表觀基因等 DNA 研究漸漸改變傳統 DNA 的看法,有趣的是這些概念和 S博士的雲端有著呼應的關係 )

但隨之問題就來了,到底所謂雲端在哪裡?雲端是不是指上帝? 或是靈界 沒人知道。

----------------------

既然生物的一切經驗在雲端,那麼,我們的記憶是不是也儲存在雲端呢? 他的答案是,是的。

下圖是雙盲檢測下,證明「人的記憶儲存在雲端,不在大腦」的實驗。

真假外國童謠哪個比較容易背起來6.png

( 日文以外還有很多語言版本,實驗結果大致類似。(參照備註)  )

 

(測驗題出自 谷川俊太郎 的兒詩。例 : 朗読「ありがとう」)

你要如何解釋這個實驗結果 ? 

S博士的見解是 : 因為雲端已存有大量過去傳唱真歌詞的記憶磁場,因此後人背誦真歌詞容易與該磁場產生共鳴,因此學習效率高。但假歌詞沒有,因此學習效率差。

如果你認為這只是因為「真歌詞唸起來比較順,比較好記而已」的話,請看上圖 對照組1對照組2 的結果。其實,唸起來順不順沒有一定的標準,特別是對一個從來沒學過該語言的外國人而言,聽起來其實都一樣「鴨子聽雷」。

同樣聞悉 S博士但半信半疑的英國 泰晤士電視台( Thames Television )也想確認他的理論真偽,破天荒於1983年8月31日特地為他進行一次電視公開實驗。

實驗大綱 & 細節由 理查·道金斯 ( 進化論 鼎鼎有名人物 )研究團隊提議。

實驗內容 / 步驟 如下圖:

イギリス公開実験H.png

( 此猜謎圖案仿自實際實驗。圖案1解答在本文末備註欄 )

 

「 電視公開實驗 」結果如下表(英/愛=英國/愛爾蘭  擷取自 Rupert Sheldrake 1988):

イギリス公開実験.png

(註 : 預防有些民眾忘記自己前幾天有看 / 聽過該節目做答,為求慎重, 除了英國 / 愛爾蘭以外也在歐 / 美 / 非洲地區做。因為這些地區看不到泰晤士電視台。)

由上表可以理出 :

圖案 1 的電視播放「後」和  電視播放「前」的正確作答數相差無幾。

但另一方面,

圖案 2 的電視播放「後」的正確作答數 卻大於 電視播放「前」。

我們給它省略一些字之後如下:

圖案1 「後」 ≒ 「前」

圖案2 「後」 >「前」

圖案1為 對照組,圖案2為 實驗組 兩組結果有差異,應驗了S博士部分理論。特別是 歐 / 美 / 非洲地區 。

這暗示 : 別人和我們共享部分記憶。譬如你曾經以為在某處看過的東西,聞過的香味,聽過的故事,可能其實是陌生人的記憶喔! 難道這就是所謂 似曾相識? 前世記憶嗎? 總之好神奇啊!

不過這是電視台出於好奇心的公開實驗,而且實驗細節可能不夠嚴謹,因此未受到學界支持。但至少讓全世界認識到這位學者了!

外 博士也研究幽體離脫,靈魂出竅,死前體驗。他指出,我們的身心靈都受到型態場的控制,他說,這現象最明顯出在「幻肢」

幻肢和靈魂出竅(幽體離脫)差別在局部或整體。即 : 幻肢是局部的靈魂出竅,靈魂出竅是整體版幻肢,如此思考,他做了一系列實驗。

幻肢.png

( 我們的身體可否一部份靈體分離並穿越牆壁觸碰到他人呢 ? 本文後半段「念力實驗」主旨之一。)

 

由於他的研究太先進了... 最後,他從「雲端」差一點飛到「異端」去...

他的著作一方面曾經被英國知名科學雜誌「nature」列為「該焚書級」,但另一方面被美國PBS電視台列為該被正視的 6 個科學家之一

他的挑戰還沒結束。

 

 李嗣涔 1983~ 手指識字實驗

研究分享】台大前校長李嗣涔:「靈界真的存在。」

( 正在教導小朋友做實驗中的李嗣涔博士 )

 

就跟很多西醫學者研究人體最後進入中醫世界一樣,我國政府委託研究氣功多年的前台大校長李嗣涔博士最終也進入所謂靈界的研究。

自古以來人類認為手指有一種魔力。古代人讓生病的人喝下用手調劑的藥草,或用手擺動巫術讓生病的人好起來就是今天藥師,醫師最古早的原形。

超能力イラスト/無料イラストなら「イラストAC」

( 自古以來人類認為手指有超感官,超能力 )

 

13. 網路的瀏覽器–特異功能天眼扮演的角色| 李嗣涔教授個人網頁

( 手指辨識字實驗過程 )

 

手指辨識字的實驗中最讓研究人員嘖嘖稱奇的是 : 當小朋友手指辨識到佛,觀音等字眼的時候,小朋友腦海竟然會出現光體,佛像等影像,真神奇啊 !

此實驗與其說是手指辨識字,不如說是測驗①透視,②心電感應。

---------------

手指識字後來有一次公開實驗被揭發騙局,導致李博士的研究蒙上陰影。

否定李博士很簡單。但是,這樣等於錯過了接觸超自然的絕佳機會。因為你想想看,這麼難得由國家出面邀請旅外頂尖人士研究超自然,放眼世界,你在哪裡能聽到比這更令人振奮,更令人感動的事呢?

另外,否定李博士等於否定掉與李博士共事過的所有專家。他們當初加入研究團隊的目的,正是為了想揭穿騙局,想拯救李博士的。但最後發現這裏面的確有別於我們目前所認知的世界,待我們去發掘。

 

    Wackermann et al., 2003 心電感應實驗

該實驗正式名稱是「 兩個空間分離的受試者之腦電活動(腦波 & 核磁共振 MRI )之同期發生 」。

原文是 :  Correlations between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of two spatially separated human subjects

不是心電感應(^^!) 但結論是一樣。

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親子,親友。後來擴展到彼此不認識的人。

心電感應實驗1C.png

Wackermann et al., 2003 心電感應實驗概要。 )

 

心電感應實驗2C.png

(實驗組(甲 / 乙)腦波同步記錄到高峰,對照組則平平。兩組有差異。)

 

較有趣的是以下兩點結論 :

  ① 即使「乙」記錄到腦波高峰,「乙」也沒有任何知覺,感覺,或任何記憶 。

  ② 甲乙換作彼此不認識的人也會紀錄到高峰。也就是說,心電感應不一定要親人才會有。

ワッカーマン実験.png

(Wackermann et al.「(甲乙腦波)同期發生」實驗結果發表於腦神經學期刊 Neuroscience Letters(2003))

 

-----------------------

諸如介紹到此,從小我就很喜歡看靈異,超能力,外星人之類的書,從小就一直想找機會一探究竟。

終於有幸,在2019年的因緣際會,拜當時就讀國小的女兒在某次科展找不到題目,由於國小科展主題不限於國小課本內的東西,經大家討論後一致同意探索這神秘世界。

 

 

 

TITLE cc.png

 

2019 / 9月下旬「透視」實驗

其實我們當初開始做的實驗不是「念力」,而是「透視」。

 

實驗原理

讓同學們經由「冥想」進而「透視」我準備好的數字。

實驗進度靠LINE群組通知。

 

實驗步驟

① 我事先準備好幾組0~9的數字。LINE通知同學們開始做實驗。

② 同學努力認真「冥想」猜出心中浮出的數字記錄下來,再傳LINE給我。此為「實驗組」。

③ 另外也找時間讓同學隨便猜數字,記錄下來,再傳LINE給我。此為「對照組」。

④ 比較 實驗 / 對照 兩組( 即 : 認真冥想 / 隨便猜猜 2組 )的答對率,提供超能力更多線索。即 :

如果 實驗組  對照組 ( 即 : 認真冥想 和 隨便猜猜 結果不相同 ) 表示兩者有差距,因此可能有超能力。

如果 實驗組  對照組 ( 即 : 認真冥想 和 隨便猜猜 結果相同 ) 表示兩者沒有差距,因此可能沒有超能力。

如下圖:

透視  心電感應  預知未來3合1熱身實驗1.png

( 剛開始大家聚在一起做實驗但太枯燥乏味,之後改為在家輕鬆自由作答。)

 

此實驗的優點是 :

● 免費

● 馬上可以開始做

● 有數據可以討論

● 有 實驗組 / 對照組

 

下面照片是3合1"熱身"實驗答對率彙整情形。

IMAG6765.jpg

然而,實驗數次下來,成果意外慘淡。

理由是 :

● 同學各自在家邊滑手機邊寫答案,沒有連帶感,投入感,緊迫感。

● 成績高低很隨機,抓不到實驗技巧。花時間冥想答對率低,隨便猜反而分數高(笑)

● 由於無法分辨同學是用猜的還是冥想的,因此無法區分實驗組與對照組,等。

但至少有讓同學們體驗精神專注,熱身一下超能力實驗。所以這算是"熱身"實驗。

 

改為「念力」實驗

有了上述失敗的經驗,經全盤思考,在科展時間緊迫下,立刻改為「念力實驗」。

 

念力實驗是本節主題。本文章重點。

 

 

實驗原理

 

觀察同學們能否靠「超自然力量( 念力 )」隔空影響儀器,引起電路異常,或干擾電腦什麼的。

 

實驗概要

① 首先準備實驗設備。設備包含實驗室,自製簡易地震儀 & 電腦。

② 實驗全程聽從電腦螢幕指示,電腦說開始就開始,說休息就休息。

③ 電腦不停記錄數據直到實驗結束( 電腦沒被念力影響前提下 )

 

實驗觀察重點1.png

( 心想,世上如果真有念力,且都能隔山打牛了,那麼,晃一下地震儀,讓電腦當一下機又算什麼呢? )

 

念力實驗 有以下特徵 :

● 實驗不再是猜乏味數字,而是搞破壞( 小朋友最愛 )破壞力愈大,表示功力愈強

● 實驗內容公平, 公正,同學在相同條件下可以大顯身手

● 不用花時間冥想,可以速戰速決

● 有厚實客觀的對照組可以比較

● 提供更具體可靠數據

 

實驗步驟簡介 :

每位實驗者都在 X光室內進行。

1 回實驗 30秒。

30秒經歷【放鬆,倒數,發功,簡稱 3期】以下簡介 :

① 【放鬆期】(10秒) 名字有點搞笑,顧名思義就是心情放鬆,腦袋放空。

② 【倒數期】(10秒) 準備施展念力,調整呼吸。倒數10秒開始。

③ 【發功期】(10秒) 這名字俗又有力。小朋友一聽就記起來了。就是發功。

上述30秒實驗 重複 5回 = 150秒( 2分30秒 )。

如下圖 :

實驗步驟圖示 

實驗步驟圖解5.png

 

請看實驗情形影片(2022年復原版)

( 請看助理全身投入的表演。猜猜第四次的發功手勢是什麼 ? (笑) )

 

註解:

● 正式實驗,X光室內沒有攝影機,這樣實驗者才能盡情發揮。

● 實驗全程電動門玻璃貼上黑紙,外人不知道 X光室裡動態 ( 雙盲)

● 很明顯地,「放鬆 VS 發功」 等於 「對照 VS 實驗」

● 倒數期的數據視為「可參考值」。

● 因此,一回實驗下來可同時獲得 1對照,1參考,跟 1實驗數據。

 

 

 實驗設備

實驗室(X光室)介紹

X光室的鉛板牆壁 & 電動鉛門可以有效遮斷電磁波,讓外面的電磁波進不來。

( 但同理,裡面的電磁波也出不去... )

IMAG6740.jpg

( X光室電動側滑鉛門鉛玻璃已貼上黑紙 )

 

下圖是 X 光室 正面 / 側面 / 俯瞰圖

X光室內圖解8.png

( 實驗者必須右手扶住鐵柱,接地 )

 

實驗用電子材料

本實驗要用到一些自製電子儀器 & 程式。

而這剛好是我長年興趣之一。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況。

下圖是實驗用電子器材一覽。

電子類.png

( 電子 & 電路 詳情請看備註 )

上圖玲瑯滿目的電子零件裡最重要,會在本節不斷提到的是以下三個 :

① 微處理器  PIC16F1783 ,簡稱【PIC】。

② TCRT 1000 紅外線發射感應模組,類比IC,在此簡稱【紅外線模組】。

③ 實驗用桌上型電腦,在此簡稱【PC】。

* PIC PC 不要搞混喔 !^^

 

在這次念力實驗中,主角 PIC有以下三個工作 :

①【採樣】擷取紅外線模組的訊號,每秒採樣 750次

②【AD值】把該訊號轉換成0~4096的數字(整數)

③【傳輸】把AD值 & 其他運算值,上傳至 PC

 

「採樣 & AD值」 可以用下面卡通圖解釋

ADCON3.png

( AD值就像是每一張卡通照片。)

 

各類電子零件組合起來的樣子如下圖 :

實驗器材實圖.png

( )

 

自製簡易地震儀【遮光罩】介紹

遮光罩原理:

找來一個不透風,不透光的容器,裡面用縫線吊一小塊反光片(瓦楞片),利用紅外線模組採樣反光片動靜。

電子零件 step by step.png

( 寶特瓶是科展拍照 / 講解用。)

 

實驗器材擺設照.png

(正式實驗 遮光罩用CD布丁筒,內層貼緊黑色不反光水彩紙。外框銅線接地。)

 

 

實驗數據

 

數據上傳限制

由於硬體陽春的關係,數據上傳能量受限制如下 :

● 每次上傳數據只限5個。稱作「 1 筆」。

● 傳輸間隔 : 每0.2秒上傳 1 筆數據至 PC。

這意味著 : 雖然儀器每0.2秒採樣150次( 因為1秒採樣 750次除以5=150次 / 0.2秒 ),但無法把150個 AD值全部上傳至PC。我們必須精簡內容到只能用5個數據描述 0.2秒所發生的情形。

 

5大數據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高頻低頻

詳細如以下①~④順序圖 ( 詳情請參考備註 ) :

5大數據C.png

(高低頻 : 自然狀態下 150個AD點近乎常態分配,觀察念力是否可以改變其分配? )

本單元只會用到「平均值」和「頻」。籠統地說 :

平均值 : 作為觀察「念力有否導致反光片晃動?」的數據。

頻 : 作為觀察「念力有否導致電路異常?」的數據。

 

念力實驗 PIC & PC程式

 

念力實驗一切的主控權在 PIC。PC端只有被動接收 & 記錄來自PIC的指令碼和數據。

下圖是 PIC & PC 程式流程圖(有興趣者請參考備註 )。

PC PIC Program3.png

( )

PIC 燒錄程式:

   編輯軟體:Microchip 之 MPLAB

   語言 : PICC 之 C++ 

 

PC端(Windows 7) 執行程式 

   EXCEL 2007 ( 編輯軟體 : EXCEL VBA  )

   語言 : Visual Basic 

 

念力實驗 Excel 記錄簡介

下圖是一回實驗 ( 30秒 ) PIC 每0.2秒上傳1筆數據 ( 依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高頻低頻 的順序 ) 給 PC的範例 :

data1A.png

data2A.png

 ( 詳情請看備註 )

 

我們來看看PIC上傳數據到PC的實際影片吧 !

( 建議1080HP觀看 )

 

氣象局地震中心.png

( 如果記錄到不可思議晃動可到「氣象局-地震中心」網頁查詢該時段是否剛好有地震。)

 

 

實驗過程

 

實驗心理學 (詳情請參考備註)

各種實驗心理效應.png

 

實驗順序

考慮到小朋友比較好動,比較坐不住,因此由小朋友先做實驗。大人及同心協力組排在最後梯次。

實驗者順序2.png

( P.S. : 由於時間因素,大人組( 各位同學的家長 )以及同心協力組均只受測 乙 個梯次 )

 

同心協力組

ゴーストバスターズ.jpg

( 大家同心協力,火力全開! ( 電影 Ghostbuster ) )

這是一個有趣的組合。大家同心協力,火力全開,看會不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但礙於X光室太小,通風不良,因此只能讓國小同學們(4位)進入X光室,大家手牽手,站在原地一起發功。

 

實驗注意事項

● 實驗中嚴禁家長使用手機講電話,上網。只能玩手機遊戲。

● 診所電話線路拔除,均無法使用。

● 實驗用電腦拔除網路線無法上網。關閉一切不必要的程式。

● 實驗開始至結束為止大門深鎖無法讓外人進出。

● 實驗者可攜帶幸運符或安撫心靈的私人物品參加實驗。

● 實驗者服裝避開毛線衣等容易引起靜電的為主。

 

正式實驗 2019年11月23日 ( 禮拜六 ) 傍晚進行。

18:00 集合。邊簡餐果腹,邊講解實驗細節 & 注意事項。

18:50 實施模擬實驗數次。

19:00 開始正式實驗。

20:25 結束。

整個實驗過程非常順利,電腦無當機,實驗室無停電,無造成實驗不得不中斷的意外發生。

實驗風景集錦3.png

 (實驗風景集錦)

 

 

實驗結果 & 討論

所有實驗結果都記錄在Excel 檔案裡。

這些數據將拿來作「個人比較 & 群組比較」。

兩者差異如下 :

個人比較

檢視每一位實驗者「到底有沒有念力? 」「若有,到底是多大?  」

具體地說,就是比較每個人的 放鬆期 & 發功期 ( 即 對照值 VS 實驗值 )

 

群組比較

檢視各群組之間「除了念力以外,還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

所謂「群組」是指數據量大( >=10,000筆 )的資料,不是指某特定人群

群組比較的難處在於 : 不知道要比什麼。

因此,只能仔細比較每個群組的差異,慢慢思考。

(群組比較是本文章首次公開。科展報告裡沒有。)

下表是本實驗相關各群組一覽表 :

試運転表5.png

( 除了念力實驗1, 念力實驗2 以外,其餘都是1~2人試運轉。請注意日期,特別是,實驗當天上午有一次試運轉。)

 

爾後,

若提到實驗組一詞即指「2019/11/23 念力實驗 2」

若提到對照組一詞即指「2019/11/27 無人對照組」

 

P.S. 無人對照組的意思就是 : X光室內無人之情況下,進行和實驗組一模一樣程序的實驗。如下圖 :

實驗 對照 照片2.png

( )

 

實驗結果 & 討論

由於實驗數據都是密密麻麻的數字,我們把它變成圖案會看得更清楚發生什麼事。這要用到 Excel 圖表。因為接下來的討論都採「看圖說話」模式。

首先介紹個人 / 群組比較的圖表共通讀法。非常簡單,如下圖 :

如何看念力實驗 折線圖  圖解9.png

( 個人 / 群組比較 Excel 圖表 )

上圖簡介 : 首先 橫軸 : 

橫軸=時間 即每0.2秒從 PIC 傳來一筆資料之累積。有分兩種。

個人比較 : 如上圖,固定150筆數據。有格線1 格線2來區隔3期。因此,每期=50個數據。

群組比較 : 數據 >150筆以上。基本無上限,沒特定標示,甚至不用標示,沒有格線1 格線2。

接下來 Y軸,即縱軸 :

縱軸=數值  平均值 & 高低頻  : 

1. 平均值    數字幾乎落在2,000~3,000之間。

2. 高低頻    數字在0~150以內。

兩種數值很好分辨。

縱/橫軸都有各自的範圍 & 間距( Google )

我們開始看結果。

 

1. 念力有沒有導致反光片晃動? ( 平均值比較 )

大致了解圖表看法後,先熟悉一下 平均值的看法。如下 :

高低頻 折線圖 的看法3.png

(起始值,末端值不用太在意)

 

我們開始看實驗當天記錄的16600筆結果。下圖 :

平均值 實驗組.png

 結果令人振奮,確實有記錄到晃動 ! 上圖中可見幾條大小不一,類似刻痕的縱線就是晃動。

由於把16,600筆資料壓縮成圖表時,晃動也會被壓縮成一條一條的縱線。因此解壓縮後如下 :

反射片晃動討論1.png

 (紅箭頭都是晃動,選擇A,B,C 3個標記,解壓縮晃動記錄。)

但仔細看上圖會發現,標記A,B,C的晃動都發生在放鬆期(即在格線1左邊),而不是發功期(格線2右邊)。

這表示,實驗一開始就在晃,但是,等到真正發功時卻沒有晃。

這事怎麼一回事?

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是 : 當實驗者放鬆時,反光片是靜止的。直到實驗者開始發揮念力,反光片才開始晃。這才是我們想像中的念力,這才是我們要的數據。

我們進一步試著把平均值的數值範圍縮短( Bug尾巴會拉長,看起來像鐵尺刻度,更容易讀取。),發現幾乎每5格就晃一次,而且時機剛好對準每次實驗開始。

如下圖 :

反射片晃動討論B2.png

()

我後知後覺,恍然大悟,原來這可能是每次實驗開始,我人在X光室內,按了「開始鍵」後,從容走出 X光室外面,加上電動門移動造成晃動的可能性最大。

由於X光室鉛門很重,當鉛門滑行時可能造成 X光室的木造結構短暫扭曲,而儀器就在門口旁邊,加上我的移動( 體重80Kg )加重晃動,我們感覺不到的輕微晃動它都記錄到了。

因此,這極有可能是「實驗瑕疵」

結論 : 念力有否讓反光片晃動? 平均值 / 個人比較 / 結果 :

● 第1回放鬆期才會出現的晃動,初步判定可能是實驗瑕疵。

●  實驗組從頭到尾,均未記錄到「發功期晃動」。

(倒是有記錄到發功期波動,但那不是反光片晃動的結果。)

 

 

2.  念力有否影響電路,出現異常數據 ?( 高低頻比較 )

首先要先理解到,高低頻是極不穩定的數據。它最重要的特徵是「纏繞」。

纏繞有以下3種型態 ( P.S. 頻( 雙頻 )由兩條線而成 )  :

高低頻纏繞型態分類.png

( 這3型態又簡稱:纏繞、振盪、分離。意思懂就好。)

 

由於念力是未知的領域,念力會如何影響電路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有沒有念力,我們只能仔細比較「放鬆期 & 發功期」兩邊的纏繞型態是否一樣 ? 或不同 ? 來判斷。

如下圖 :

高低頻圖表看法個人比較2.png

 

經過長時間比對分析,無數次抽絲剝繭後,我們終於似乎...

 

找到念力的證據了!

 

下圖是在實驗組裡找到的10個比較明顯「放鬆 ≠ 發功」數據 :

實驗組疑似念力發功紀錄彙整.png

( 按照時間排列 

原來這就是念力,超能力的真面目是嗎? 

沒想到這麼快就被我們找到了!

-----------------------------

-----------------------------

原本故事在這裡就要結束的。

但就在去年暑假,文章即將公布前夕,心中突然湧起一股好奇心,想說打開看看封塵已久的對照組數據,看看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結果打開來一看,

 

 

瞎 ! 這到底怎麼一回事!?

 

 

竟然連「(無人)對照組」也出現超能力 !

 

下圖是經過比對出來至少超過10個以上對照組「放鬆 ≠ 發功」數據。列舉其中較典型的12個 :

對照組疑似發功數據1.png

(為什麼實驗室無人,也會發功? )

 

震驚之餘,經分析發現,「對照組 發功」不能只看該回數據,要前後一起看。

先熟悉一下高低頻群組比較圖,如下:

高低頻圖表看法群組比較.png

 

下圖是兩組比較 5回實驗一起看的數據。對照組-隱約可看出「鋸齒波」型 :

                   ( 左列 : 實驗組 )                                          ( 右列 : 對照組 )

高低頻 梯次比較1.png

 

 

 

 

 

 

 

 

 

 

 

 

 

 

 

 

 

 

 

( 對照組除了紅箭頭外,仍有不少鋸齒波落在發功期,此圖未標示。)

 

既然對照組也發功了(驚),且和所謂鋸齒波脫離不了關係下,也該探討鋸齒波,如下圖。

鋸齒波.png

鋸齒波 & 反鋸齒波 (Google) 記形狀就好。)

 

把視野放更大一點可以看得更清楚對照組的鋸齒波模樣。下圖 :

實驗組對照組 25次 之 高低均次數比較4.png

(  (上)實驗組  (下)對照組。)

發功鋸齒波

由上圖可知,對照組觀測到的鋸齒波80%都出現在發功期,所以也可戲稱它為「發功鋸齒波」

鋸齒波由垂直振盪 & 斜坡而成。(詳解請參考備註)

---------------

既然連(無人)對照組都發功了,那麼,實驗組的發功數據只能暫時保留了...
 

 

群組比較

更大的巧合,更大的不可思議

接連發現...疑似實驗瑕疵, 疑似 Bug ...無法讓我們100%肯定或否定念力。

但這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一直把注意力只放在個人表現,只見樹不見林? 一昧只追求念力,而忽略掉跟念力無關,但其實是更大的變化?

因此,現在試著把眼光從個人表現拉到大數據看看,也就是群組比較。

 

在這裡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以下群組比較按照實驗日期順序排列如右 :  ① 在家,② 實驗前試運轉,③ 實驗組,④ 對照組,簡稱 4個群組。

群組比較 ①【平均值】

請你仔細看下圖之 4個群組的平均值走向 ( 各群組灰框部分可以忽略。)

平均值群組走向比較圖.png

( 請注意各組的縱軸間距。)

看完這4組平均值的走向,你有沒有發現到什麼奇怪的地方呢?

沒錯。和其他各群組凹凹凸凸,斷斷續續的數據比較起來,你不覺得實驗組的線條「不可思議地」像一把尺一樣,筆直一條線?

我作完圖表後恍然大悟,原來平均值沒有一定得全部連在一起的道理啊!

由於每次實驗都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每次實驗儀器狀況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每次實驗的起始值難免會有落差,導致前後數據凹凸不平,甚至斷線都有可能,甚至是常態。

但是唯有實驗組,不可思議地,竟然每一位實驗者的起始值緊緊連接著前一位的末端值...,一個接著一個,整整齊齊地連下去,一直到實驗結束...

我看了這張「超自然又超不自然」的圖表後幾天都沒睡好,因為心生畏懼,很不自在。總之,真不可思議啊!

難道這是科展截止壓力下,大家為了要讓實驗做得更好而群體激發出來的 霍桑效應   強亨利效應   的結果嗎?

其實不是,因為大家都是迷迷糊糊在作實驗(笑)!  一大堆瑕疵晃動就是最好的佐證 !

另外其實各群組的斜率也不同。和ERt一樣,實驗組的斜率竟然也是4組裡面最小(1/10以下)...

這真的是被念力影響的結果嗎? 

 

群組比較 ②  高低頻

論不可思議,高低頻更甚平均值。

請你仔細看下圖之 4個群組的線的走向。 ( 各群組灰框區可以忽略。)

高低頻比較 實驗組 VS 對照組9.png

( )

看完這4組紅藍線的走向,你有沒有發現到什麼奇怪的地方呢?

沒錯。和其他群組的「紅藍線上下分開平行」比較起來,你不覺得實驗組的圖案「紅藍線糾葛在一起」,特別是藍線好像被「橡皮擦擦過似地模糊」? 或「被墨汁滴到似地混濁」?

和上一個神蹟般筆直一條線的平均值比較起來,這張圖更令人感覺詭異,心裡不安。

這就是念力的效應嗎?

既然唯獨實驗組數據這麼突出,與其他組「非常不一樣」,那麼,應該可以100%肯定這就是超自然現象了吧?!

 

 

---------------

 

 

急轉直下

但是在今年農曆過年期間,正在解析一個 Bug時,意外發現群組的平均值/斜率 有蹊蹺 。下圖 :

各組斜率.png

(各組斜率比較 : 淺藍箭頭均為緩曲線,只有實驗組(粉紅箭頭)是斜直線 )

 

事情原由是 : 由於程式的不完備,遮光罩 開機時「頭先第一個數據一定會跑出 Bug」。

記得實驗日當天早上進行了試運轉,而頭先第一個數據就是 Bug,但是當天傍晚實驗組的第一個數據卻不是 Bug。

這可能意味著 : 儀器從早上開機後,一直到當天傍晚「念力實驗」結束為止,儀器可能都沒有關機過。

有了這個證據,我們取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因為比較完整),作以下腦筋急轉彎 :

熱膨脹趨線.png

 

劃出曲線後,我馬上聯想到「熱膨脹曲線」。

熱膨脹曲線一例2.png

 

( 熱膨脹曲線一例 )

一般「熱膨脹曲線」是表示「該物質在不同溫度的變化」。但我們不知道罩內溫度是多少,也不知道到底遮光罩的哪一部份在熱膨脹,只能以「加熱溫度一定」假設下「隨著時間經過,讀數變化幅度大小」判斷。

遮光罩溫度上升曲線3.png

( 時間 : 上午10:00~傍晚8:00。看起來很壯觀,但依讀數換算總電壓只上升0.2V 而已。)

上圖最有可能的解釋 :

由於紅外線照射久後,距離紅外線模組只有2mm的反光片可能會受熱膨脹,或是吊絲(縫衣線)因熱拉長,或是整個遮光罩因熱膨脹變形,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反光片的位置 / 角度 / 距離的改變,造成AD值變化。

熱膨脹是分分秒秒在變化,特別是剛開始受熱和受熱數個小時後的膨脹率不同。

這還有連續效應 :

3月15日 更發現到 : 原本被認為是 Bug的鋸齒波,它的周期和斜率(即熱膨脹曲線) 呈比例關係。

首先,鋸齒波的發生,必然伴隨平均值上升(對照組),或承受上升壓力(實驗組)。如下圖(反鋸齒波為例) :

試運轉  助理測試 各數據同步圖3.png

( 本圖只須看 低頻振盪 與 平均值波動 的關係就好。)

 

其次,鋸齒波周期和平均值斜率呈比例關係 :

即,

若平均值上升急促,斜率大,鋸齒波週期就短

反之,

若平均值上升平緩,斜率小,鋸齒波週期就拉長

如下圖 :

斜率 %26; 鋸齒波 對照組2.png

( 2022/3/27製作。此圖只能解釋對照組鋸齒波週期,不能解釋為什麼恰巧都在發功期發功。)

 

這也是為什麼對照組的鋸齒波周期短,實驗組的鋸齒波周期非常長的原因了。

如果「熱膨脹」理論是正確,會導出以下幾個結論 :

● 原本被認為有念力的幾位同學 & 幾位媽媽的發功數據,可能只不過是剛好搭上反鋸齒波 / 低頻振盪的頻率,讓它看起來像在發功而已。

● 群組比較「唯獨實驗組圖案與其他組不同」的原因除了「熱膨脹」為最大宗外,尚牽扯複雜,發生機率並非 1/4 ( 因為4組 ) 這麼簡單。

● 同樣地,對照組的「發功鋸齒波」和實驗組一樣,甚至比實驗組更離奇,等於建立在無法置信的巧合上。

● 這也是為什麼其他兩組( 在家 / 試運轉 ) 遑論從沒出現「發功鋸齒波」過,甚至連像樣的鋸齒波都不曾出現過的原因。因為沒有這個巧合。

因為熱膨脹是分分秒秒在變化,再細分下去,也是分分秒秒在變化 !  而我們當時根本不知道有熱膨脹,鋸齒波這個東西。(你在這裡看到的很多名詞都是3年後擬定的) 我們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要讓80%的低頻振盪「剛剛好」落在發功期,讓它看起來像在發功,那個巧合要多大?

目隠し ダーツ.png

( 對照組「發功鋸齒波」發生機率就有如一個人被蒙著眼睛不知道哪裡有靶的情況下,丟5支飛鏢要命中4支在靶心一樣離奇。)

 

但平心而論,無論任何實驗,總是會出現一些插曲,甚至偶爾出現超乎統計學的異況,在所難免。因此,雖然這幾個巧合已近神蹟,但留在「總結」綜合討論之。

(「急轉直下」&「發功鋸齒波」這段詳解因為較長,收錄在備註。)

-------------

最後,我們再看最後一項,即 : 念力有否讓電腦產生異常,出現亂碼?

 

群組比較 ③  傳輸錯誤比較

傳輸錯誤 介於個人比較 & 群組比較中間。它既可以看到個人差異,又可以看到群組差異。

但是,傳輸錯誤它是隨機的,我們沒有辦法控制錯誤的發生,或讓它不發生。因此,錯誤會不會出現? 何時會出現? 只有天曉得。

另外,傳輸錯誤到底是PC 的問題? 還是 PIC ? 我們也不清楚。每種錯誤可能來自於各種理由,甚至複合理由,因此只能依「錯誤數量的多寡」來判斷。

也就是說,

如果實驗組的傳輸錯誤量 > 其他組,表示可能念力導致的。

如果實驗組的傳輸錯誤 其他組,表示可能沒有念力。

先了解傳輸錯誤的類型。目前已知有三種。下圖 :

錯誤傳輸分類.png

( P.S. 此圖是把各種傳輸錯誤放在一起解釋,並非真正某一段記錄。)

上圖解釋 :

① 數據異常 : 正常高低頻數據應該<150,但跑出>30,000的數字。P.S. 此錯誤已知是Bug ( 就是「急轉直下」的那一個Bug ) 不是傳輸錯誤,但不影響統計。因為它只會出現一次而已。

② 數據寫入錯誤儲存格 : 數據應該要排在 D ~ H 列但跑到更右邊的儲存格去了。最常見是跑到 O 列。

③ 指令碼寫入錯誤儲存格 : 原本應該在 B 列的指令碼寫進去 D 列,導致數據異常,因此③可以取代①。(此 Bug 非常詭異,一次會出現很多個。)

下圖是 各群組之傳輸錯誤統計表。

傳輸錯誤報告 實驗組 vs 對照組H.png

( )

現在,計算各群組傳輸錯誤率 ERt( Transmission Error Rate )

=錯誤筆數 /該群組總筆數 x 100 (%)

 

P.S. 數字愈接近 1,表示錯誤愈多。

 

各組計算結果 :

對照組 1 (在宅) = 0.642 %

對照組 2 (實驗當日上午) = 0.473 %

對照組 3 (實驗 4 天後) = 0.432 %

實驗組 = 0.036 % 

 

蝦?! 實驗組的錯誤竟然最少? 對照組的 1/10以下?! 超能力使電腦變更順暢??

 

電腦 乖乖.png

( 難道電腦上面放「乖乖」電腦就會變乖也是這個道理?? )

 

比較傳輸錯誤率(ERt)結果 :

● 實驗組與對照組確實有明顯差異。

● 但與原先期望( 實驗組 > 對照組 )剛好相反。

● 各群組 3期ERt相當,即無「發功期 > 放鬆期」情事。

 

實驗結果比較小結論

絕對指標

絕對指標 1 : 念力有沒有導致反光片晃動? 沒有。

絕對指標 2 : 念力有沒有影響電路導致異常數據? 似乎有。但已知這是遮光罩熱膨脹相關效應(部分解明)對照組也出現「發功鋸齒波」因此數據保留。

絕對指標 3 : 念力有沒有導致更多傳輸錯誤? 沒有。相反地,錯誤最少。

 

一般指標

指標 4 : 同心協力組有沒有引發更明顯數據變化? 似乎沒有。

指標 5 : 有沒有性別差異? 似乎有。女性發功數 > 男性。

指標 6 : 有沒有年齡差異? 似乎有。年齡最小的發功次數最多。

指標 7 : 有沒有家族遺傳傾向? 似乎有。參加實驗總人數 9人裡面,H同學,H弟弟,H媽媽 (3人)就佔「疑似發功」60%。我常調侃他們為「超能力家族」

( 指標 4~7 的結論,即使數據是Bug也可把或然率,巧合因素考慮進去。)

 

群組指標

指標 8 : 群組比較有否什麼不同? 有。和其他群組比較,實驗組的圖形別具一格。但已知這是遮光罩熱膨脹的相關效應(部分解明)

 

 

結論

 

綜觀這次念力實驗,或許是我們的實驗設計不夠周延,終究無法100%見證我們所認知的念力 ( 可任意控制的超自然力量 ) 的存在。

但是經由彙整大量實驗數據,以及經過數個月思考,我認為包含念力在內的所謂超自然現象,或所謂神蹟,或許存在。但祂可能顯現於( A ) 可以解釋的科學現象,以及( B )無法解釋的巧合,之上。

( A )可以解釋的科學現象 : 譬如本次實驗所遭遇到的種種不可思議的數據,其實就像魔術師在變魔術一樣,所有答案都隱藏在細節裡,不在超自然。

問題是( B )為什麼我們的每一個疏忽,每一個巧合,都安排的這麼天衣無縫?

譬如 ① 實驗組「神蹟般 / 詭異般」圖表,② 對照組「發功鋸齒波」

( ① & ② 符合上述神蹟的定義外,恰巧,② 也符合 S博士的「型態記憶場理論」)

這一連串巧合完美地湊在一起的機率到底是多少? 那又能代表什麼?

這就像無心猜中樂透跟猜了數百次數千次才猜中樂透的道理一樣,雖然是在相同或然率下同樣地猜中,但意義不同。

這是無神論機械論掛帥當代下,人性最卑微的抵抗。

再來,這些巧合編織成的「神蹟」到底是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看到了這些後,我們到底是會變得更健康? 還是世界變得更和平?

沒有人知道。或許,這只是「非常非常地巧合而已」也說不定。

但 21世紀的科學 ~人擇原理~ 告訴我們 :

~ 看起來無法相信的巧合,這些巧合使我們的宇宙具有特色,並使我們人類進化。只有人能搞清楚這大量的巧合的意義。~(Google : 人擇原理)

因此,既然要做超自然實驗,就要有超自然結論。

再反問一次,為什麼我們那麼幸運,一連串美麗錯誤造就天衣無縫的巧合?

我的超自然解釋是 :

~ 因為這是有人故意要讓我們相信超自然,故意要讓我們相信這世上有神蹟,而刻意製造出來的數據 ~

當然,那個人不是我。但是祂知道我們會這樣做實驗,祂也知道未來我們會這樣分析資料,也知道未來會公布這些資料,所以,一切數據,一切巧合,一定是在我們想到要如何做實驗之前,如何寫程式之前,甚至是我們決定作念力實驗之前,自己的孩子要參加科展之前,甚至是孩子們出生前,甚至是我們出生前,一切數據,一切巧合,都安排好了。

就像電影「星際效應」裡,太空人庫柏跳進更高次元的庫柏給自己準備好的蟲洞一樣。

或像電影「班哲明的奇幻旅程」裡的結局所說的,所有事情,所有一切,都有因果,只是那個因果就像蝴蝶效應般一切都隱藏在我們看不到的緣份裡,彼此影響著過去以及未來。

超自然與我們,是不是永遠只能由祂們接觸我們,而我們人類只能藉由巧合,偶然,或然率,才能謙卑地一窺上帝,靈界,或是超自然的神祕一角呢?

這就有待下一個更具有實驗精神,更會腦筋急轉彎,更喜歡千奇百怪的「你」去探索了。

結論最後,送你「星際爭霸戰」的解說詞當作我們彼此的精神糧食,作為我們的通關密語 :

 

~ 探索神奇的新世界;尋找新的生命形式與新文明;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

 

 

TITLE dd.png

 

 

隠し絵解答.png

( 你猜對了嗎? 那表示你和 2百萬英國人共享這張圖記憶?(笑))

 

胚胎學的真偽.jpg

( 海克爾的早期胚胎圖(上)據說是誇張的,(下)1997年的才正確。)

 

 

 超自然學者要求所有科學實驗都要雙盲檢測

超自然學者提倡所有自然科學實驗者也必須納入雙盲,因為只要是「人」在做實驗,一定有某種心理作用( 譬如 : 期待,隱瞞,造假 )隱藏在內。科學黑歷史證明這一點。但超自然學者更強調「人的強烈信念」可能引發某種超自然力量 (如 : 念力) 導致實驗數據飄移。他們舉例「不該變化的物理常數( 譬如 : 光速 )常常在變化,有可能是觀測人員的念力所致」這些超自然學者是在杞人憂天嗎?(笑)

 

真假歌詞實驗後續

真正厲害的是,S博士重複了相同實驗幾次後,對照組1對照組2 的答對率竟然也開始緩緩上升了! 你知道這個道理了吧? 沒錯,即便是假歌詞,只要愈多人背誦也會上傳到雲端形成新的磁場後人也開始與此磁場共鳴了 !

P.S 這論調頗有被推翻已久的拉馬克~獲得性遺傳~的意味我倒是想到我從小就開始學的英文。照理講雲端已有豐富跨時空英文教材(笑)所以我們應該一代比一代更會講英文才對,但為什麼唸那麼久我的英文還是這麼破呢?? 無解。

 

請查  嵇童. 「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

 

「透視 / 心電感應 / 預知未來」 3 合 1 "熱身" 實驗

因為我和同學們其實是在不同時間序列 (過去,現在,未來) 進行實驗的。即 :

透視 : 同學們透視我已經準備好的數字。 (過去)

心電感應 : 感應現在我正在準備的數字。 (現在)

預知 : 預知未來我會準備的數字。 (未來)

( 透視 / 心電感應 / 預知未來請自行GOOGLE )

 

 

實驗室(X光室)相關

政府規定牙科X光設備以及X光室要由專業人員定期檢查,因此它的密閉性,安全性是無庸置疑的。

念力實驗做過兩次 :

2019/10/26 第一次實驗 於一般室內

2019/11/23 第二次實驗 於 X光室內

差別在實驗場地。

IMAG6504.jpg

(當初實驗是在一般房間進行,因周邊電磁波影響明顯,後來才想到 X光室。)

 

下表是4種環境下的最大/最小值比較。

電磁波影響.png

(最下項似乎線條最平順,數據最穩定 ( 最小值) )

 

下圖是用鉛衣把複雜的電腦傳輸線覆蓋起來的情形。

IMAG6739.jpg

(曾經試著蓋住遮光罩,蓋住電腦,但都無多大變化  )

 

 

實驗心理學

以「人」為實驗對象時,必須要考慮到心理因素。

霍桑效應: 實驗者因為知道被觀察而改變行為動機 ,導致與事實有出入亦即改變實驗結果

強亨利效應:對照組不甘於被比較或作為標準參照的心態而 與實驗組較勁

受實驗者效應:對照組不願受到從眾效應的心態而 刻意唱反調

實驗者效應: 由於研究者本身的特性,因而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實驗結果的偏差

 

小朋友很天真,有時他們只為了想展示自己的功力,會「做過了頭」,因此事先得告訴他們不要為了想拿好成績而不小心離開座椅碰觸到實驗設備。

因此,精密,敏感的設備是反制 霍桑效應   強亨利效應   的利器。實驗前會告訴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儀器會記錄到奇怪的數字 」。

另外也不忘提「沒有超能力也無所謂,因為超能力太強也有煩惱,因為你要拯救地球,要做很多功課」

反制受實驗者效應有些女同學可能會害怕萬一自己念力太強會自卑故選擇不認真發功,因此實驗前告訴她們「之前妳們的透視實驗,老實講妳們用猜的還比較準(笑),所以放輕鬆,盡量發功!」

最後,預防實驗者效應最好的方式是雙盲檢測。X光室是密室,是最好的雙盲檢測。因為外人無法對密室內的實驗者做任何的暗示或誘導。

 

 

PIC A/D PC 相關

 

電路圖4.png

( 念力實驗麵包板電路圖,電源模組省略 )

此PIC有內建OP放大器模組,我似乎有開啟但沒有使用。因為數據已經浮動很嚴重,一旦放大豈不就更嚴重? 所以索性不用了。

 

下圖是遮光罩剖面圖 及 各種晃動時的讀數。

遮光罩晃動表現3.png

(不要小看陽春設備,它靈敏得很呢!)

它是由兩絲縫衣線吊著的,因此,如果真的有晃動也只能偵測「遠近 & 扭轉」,無法偵測「左右」晃動。

 

 

 A/D相關

 

 

數據傳輸相關

 

由於本人的IC程式電子知識是玩玩性質,電路也是拼湊而來,因此較為不穩定。遇到真正需要克服的難題只能選擇退而求其次。數據傳輸就是其中之一。

數據傳輸能量受限於 ① 傳輸速度,② 傳輸筆數,③ 傳輸間隔 3大因素。

① 傳輸速度的限制 : 若一昧提高傳輸速度,只會大幅增加亂碼。

② 傳輸筆數的限制 : 反之,如果改成「穩健傳輸」的話,數據會塞車,送不完所有數據 ( 150個AD值 ),因此資料必須精簡,以騰出時間準備下一輪傳輸。

③ 傳輸間隔的限制 : PC方也要有時間消化PIC傳來的資料,否則會漏接數據。因此傳輸變成間歇式,即,傳一筆 → 休息一下(等PC消化完) → 再傳下一筆 → 再休息一下(等PC消化完) ..... ,但如此一來更壓縮了傳輸筆數的空間。

最專業的傳輸方式是所謂Hand Shake方式,這是PIC端 和PC端互相控制的方式,不儘可以提高速度,也可以降低亂碼,減少漏接的機會。但這次實驗沒有用這方法,因為我從來沒有這樣用過。

 

經過很多次測試後拍板以下設定:

 ● 傳輸速度選擇穩健模式( BAUD=9600 *不用記 )

 ● 傳輸錯誤率控制在0.5%以下( 200筆資料可能會出現1筆錯誤 )

 

五大數據簡介

數據上傳限制及科展時間有限下,經過不斷摸索後,5大數據定案如下: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高頻、低頻】

最大值 / ②最小值 / ③(算數)平均值

簡稱 三值

此為0.2秒 /150個AD值的「框架 & 定位」

 

④高頻 / ⑤低頻

簡稱兩頻

此為偵測 0.2秒 /150個AD值的「波掏洶湧度」

它要借用「前一個0.2秒的平均值(簡稱 : 前平均)」當水平,分類現在正採樣的AD點是高於或低於這個水平。

 

頻寬

為了解決程式初期兩頻數據凌亂不勘,特別設立的概念。

它在平均上下各設相同數值的緩衝區(上圖④+2 & -2綠色區塊),此區暫可忽略,因可以在 Excel 容易算出:

中頻 = 150 - ( 高頻 + 低頻 )

 

 

高低頻相關

 

0.2秒 / 150個 AD點 是否為常態分配?

原本認為這0.2秒 / 150個AD點 都是非常隨機,無意義的「點的集合」。

但自從設了頻寬後,兩頻(特別是低頻)的表現很顯著。如下圖黃框處:

硬體 程式 調整3.png

(頻寬愈寬,數字愈趨於零。最後寬頻設在前平均加減 2 處。)

上表暗示著 : 150個AD點非常靠近平均值,有可能是某種常態分配。

其實我後來想一想,我自創的頻寬不就是常態分配,標準偏差的圖片倒過來90度而已嗎(笑)?

於是我剛開始利用三元一次式試著復原0.2秒150個AD點的分佈,可由下式而得:

平均值 = 最大值 x 次數(A) + 最小值 x 次數(B) +高頻 x AD值(X) + 中頻 x AD值(Y) + 低頻 x AD值(Z) /150

PIC傳來之1筆數據 2737, 2719, 2724, 36,33  為例 :

最大值=2737

最小值=2719

平均值=2724

高頻=36

低頻=33

2724 = 2737(A)+2719(B)+36(X) + (150-(36+33))(Y)+ 33(Z) /150

A=1

B=1

X=2727

Y=2724

Z=2721

但這只是無數符合條件的答案之一(因為平均值是四捨五入的整數,小數點以下有無數的組合)

現在試著把數據弄成常態分配表看看,

全距=最大值 - 最小值=2737-2719=18

在Excel橫軸(x軸)列出從2719 ~ 2737 的19(18+1)個格子。

縱軸(y軸)則是頻率(即 : 次數)

每一格紅格子等於AD值 x 次數(XnYn),如下圖,

在不違反

①高/中/低頻不能更改,

②累積總數除以150一定要等於平均值,

MEAN(2724) = 1/150Σ(x1y1)+(x2y2)+(x3y3)...+(x19y19)

③只允許一個高峰( 這個假設只適用於對照組 )

的三大前提下,竟然可以劃出以下圖 :

自製常態分配表 實驗組 VS 對照組.png

(右下圖 : Dr.Fish 漫遊社會統計「集中趨勢測量和偏態分配的關係」)

 

弄成分佈表之後就無法任意更動各值,因為高/中/低頻會不一樣,也會不等於平均值。因此這圖可能相當正確。

但這樣中位數會跑到平均數右邊去。不符合眾多統計學家要求的 : 正偏態的統計量要 : 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因此如果想要滿足原本前提,再加上「中位數一定得位於平均數和眾數之間」的話,會變成下圖。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 0.2秒 150個 AD點 的分佈預想圖2.png

(若要把中位數更拉近眾數,則尖度會更高,感覺更尖銳,怪異。)

 

 

傳輸數據範例圖解 

 

EXCEL11.png

EXCEL22 1.png

EXCEL33 1.png

EXCEL44 1.png

EXCEL55.png

 

 

傳輸錯誤 (ERt)相關

國小科展報告因為來不急,所以沒有提及這一項。

傳輸錯誤認定規則 :

橫向( 行 ),不論1行出現多少筆錯誤都算 乙筆。

縱向( 列 ),只要出現1筆就算 乙筆

雖然各試運轉都負有調整,設定,觸摸,拍打,踹地板等模擬,但ERt 並沒有因此明顯變化。除了實驗前試運轉組。

傳輸錯誤分配各群組比較2.png

(表中數字=錯誤筆數。紅色數字=提醒 )

 

下圖是「實驗前試運轉組」錯誤傳輸分析表。紅色字 = 異常部分。

試運転転送エラー.png

(我不確定當時我在做什麼測試。查資料只知道複雜線路蓋上鉛衣後不久開始發作。)

① 數據異常目前已知是Bug,並非傳輸錯誤,故已排除。把「③ 指令碼異常」列入數據異常沒有大礙。

 

「指令碼寫錯儲存格」3大不可思議

① 此錯誤在電磁波亂竄的「在家」只零星出現2次,然而在X光室「試運轉」短短不到5分鐘 ( 兩回實驗 ) 裡竟然連續出現51次。就像被雷突然打中一樣亂竄,不可思議。

② 不之為何,它不是實驗一開始就發作,而是都集中在倒數期(93 %)

③ 儀器恢復正常後,即使我觸摸拍打遮光罩或施予有史以來最大力(圖記號④) ,但也只零星出現2~3次。之後的實驗組,對照組,再也沒出現過。

我曾想過可能原因( 譬如 : 喇叭的電磁波,觸摸到IC,電容器異常,靜電 ) 但均屬猜測,真實原因不明。

它可能是某種事件引發的錯誤,因此是否符合「隨機」定義難定論,但真實原因未明瞭前先列入此。

至於對照組的ERt 0.4%和實驗組的0.036到底是差很多? 還是還好?,若覺只憑感覺還不夠客觀的朋友,可用Z檢定(顯著性差異檢定)看。

網路有簡易版(https://blufi.co.jp/archives/24349442.html)

把數據套進去即可。如下圖 :

顯著性差異計算器.png

(即使 5% 也有顯著性差異 )

 

 

程式Bug

 

程式Bug可視為一種雙盲。因為我如果事先就知道儀器的性能缺陷,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暗示實驗者,做出我所期望的結果。

在科展截止時間有限下,我的程式在繳交科展報告後就收起來,眼不見為淨了。因為那些不眠不休,修改程式的日子實在是太累了!

但去年心平氣和再度翻出來看後,赫然發現有幾個Bug。在此大致解釋之。

以下各Bug大都「原因不明」,但這不是說它是超自然現象,而是它一定有原因,只是我已無力再查下去了的意思。

 

開機/重置Bug (已解明): 原先被認為是傳輸錯誤①數據異常,後來經分析,認為是一種 Bug。

原因 : 儀器開機後寬頻未定義。因為寬頻要用到前一個平均值 (再+/-2),但因為剛開機,程式第一次跑,所以沒有「前一個平均值」這個東西。 因此若硬要用此未定義的變數去計算,就會跑出奇怪數字。

 

第1筆最小值總是特別小 Bug (原因不明)

第2筆高低頻數據總是特別極端 Bug (原因不明) 

但是好巧不巧,有了這兩個Bug剛好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看懂圖表,就好像冥冥之中已經有人幫我們畫好格線似的。真不可思議。

第1筆 第2筆 Bug.png
()

這兩種 Bug 像格線,因此簡稱「格線Bug」

P.S. 可能還有其他 Bug 但目前只找到這些。

 

 

解謎 : 實驗組/對照組的平均值為什麼斜率不同

2022/3/10 突然想到的。

這純屬猜測。線索是 : 開機/重置Bug

記得實驗當天有兩個群組,即 :

上午 : 實驗前試運轉( 上午 10:00 到下午 3:00前 ) 

傍晚 : 實驗組(傍晚 6:50 ~ 晚上 8:30左右)

而記錄顯示 : 上午的「前運轉組」最頭先的第1筆數據出現重置Bug

但下午的「實驗組」的第1筆數據卻不是該Bug。

這極有可能是 : 遮光罩 & 電腦從早上開機後,直到正式實驗結束為止,一直沒關。

(因為當時我最擔心的是程式當機影響實驗進程,因此可能一直開著設備。)

如下表。 ( 重置Bug : 右邊黃框 )

開機Bug 3.png

 

(只有實驗組頭先第一個高低頻數據不是Bug )

我的想像如下 :

遮光罩一旦開機後,裏頭的紅外線會不停地照射。紅外線會產生微熱,距離 2mm的白色反光瓦楞片可能因此受熱,開始熱膨脹。遮光罩本身又是用黑紙包圍,它可能會聚熱。任何東西遇熱後體積都會膨脹,或是變形,這些都可能導致讀數改變,以這次實驗數據看,是上升了。斜率也跟著上升。

對照組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進行試運轉。

但是瓦楞片熱膨脹到一個程度後就不會再膨脹了。遮光罩本身也可能罩內外熱平衡,溫度上升斜率也開始跟著緩和,持平。

實驗組可能就是剛好在這個階段進行。

所以把AD值看成是一種很粗造,但可參考的溫度變化可能較正確。類似機械式溫度開關的概念。

如果是市販儀器一定會有溫度補償圖,但自製的來不及做這些。

P.S. 這只能解釋各群組的平均值斜率現象,尚不能解釋其他異象。

 

值得一提的是,先進類比 IC 不會因些微的溫度變化就改變數值。

TCRT 1000 DATA SHEET.png

(TCRT 1000 Datasheet。左下灰框 : 溫度 VS 電流變化圖。)

 

發功鋸齒波 (部分原因已解明)

2022/3/15突然想到的。

頭一次出現「具有明顯特徵的反鋸齒波」於實驗前試運轉-助理測試。

 

 

說巧不巧 ! 頭一次出現鋸齒波,就是第一次有人在發功的時候 !

 

發功鋸齒波的型態可以分解成兩個部分① 斜坡,② 垂直振盪(特別是低頻)

著目點在於低頻振盪平均值波動同期。如下圖(對照組 5回一起看) :

對照組 各數據同步圖.png

( 雖然平均值波動不一定都在 格線Bug 上。但80%符合。)

鋸齒波的成因 :

首先要先回想到,高低頻需要用到前一個0.2秒/150個AD點的平均值

請看上圖最大/最小值一直不停地緩緩上升。因為遮光罩正在熱膨脹。

但是平均值是階梯式的上升。因為它是 150個 AD點的平均值,若數據只有些微變動,是撼動不了它的。

因此,最大/最小值緩緩在上升,平均值仍暫時持平下,形成高頻緩緩上升,低頻緩緩下降的現象,這就是「斜坡」如下圖 :

鋸齒波斜坡原理.png

( 但此圖案只能解釋對照組,不能解釋實驗組 )

對照組的平均值斜率大,因此鋸齒波周期短。實驗組斜率很平,因此鋸齒波週期很長。

當整個150個AD點緩緩上升後到了一個臨界點,平均值開始不穩了。

平均值一旦改變,寬頻會跟著改變,高低頻就會跟著變化,會變得忽大忽小,這就是「振盪」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對照組鋸齒波週期短,實驗組的週期長。為什麼對照組振盪週期短,實驗組振盪週期長的原因。因為對照組是反光片開始急促熱膨脹時的數據,實驗組是在熱膨脹趨緩時的數據。

但上述解釋仍無法回答以下問題 :

Q : 為什麼「在家 & 實驗前試運轉」同樣有明顯平均值斜率(0.003),卻沒有出現鋸齒波?

A : 因為沒有巧合。( 因為沒有緣分。)

 

Q : 為什麼有人 / 無人鋸齒波型不同? 

A : 最可能的解釋是 : 實驗組的常態分配可能與對照組不同。後述之「BOX效應」

 

  有人鋸齒波特徵

    ① 只有低頻(藍線)反鋸齒波

    ② 雙頻纏繞

 

  無人鋸齒波特徵

    ① 鋸齒 / 反鋸齒互相對稱,紅藍線大致呈鏡像

    ② 上下分離

 

如下圖 :

鋸齒波 有人 VS 無人.png

( 有人必纏繞,無人必分離 )

 

Q : 為什麼80%以上低頻振盪都剛好發生在發功期?

 

 

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在於此 ! 所以叫「發功」鋸齒波

 

鋸齒波純粹是遮光罩(反光片)熱膨脹的一個物理現象,熱膨脹分分秒秒都在變化,它和程式沒有任何關聯,它不是程式可以控制,也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當時我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還有熱膨脹,鋸齒波這個東西( 因為是國小的實驗嘛 ! ),我們是在完全無知,完全沒有概念下,隨便選個時間,迷迷糊糊,斷斷續續做實驗,結果鋸齒波竟然80%都集中在發功期,看起來就像在發功,這麼神奇的完美,除「無法置信的巧合」外,沒有更適合的解釋了。

 

 

Q : 為什麼有人無人的纏繞型態不同?

A : 原因不明。

經過統計發現,實驗 / 對照 兩組的 纏繞型態 & 比例如下 :

統計模式G.png

( 其餘兩組實驗環境差異大,暫時排除之。)

由上圖表可知道,若純粹只比較纏繞模式會得到發功必纏繞,無人必分離」的不可思議畫面。

鋸齒波最後一道疑問 :

Q : 低頻振盪後平均值一定會上升?

A : 以對照組而言,是的。但實驗組卻不一定。猜測原因是 : 遮光罩熱膨脹已達極限,隨時都在進行罩內外熱平衡,打消膨脹的壓力,因此造成長期反覆細微不穩定,導致即使有低頻振盪,平均值也終究升不起來。

或你也可以說 : 這就是念力的證據^^!

 

~遮光罩變成「人體紅外線偵測器」?~

純屬猜測。但數據證明有人 / 無人的讀數確實不同!

下圖是各群組全距 ( 最大值 - 最小值 )比較 :

群組全距比較.png

( 「有人」的時候的全距幾乎都比較高 )

 

因此如果要再次做類似實驗可以用 霍爾效應傳感器( 磁氣感應 )。但仍然要先做好熱膨脹等研究。

 

BOX效應

這是原本內文有提到的內容,但因為牽扯範圍廣,所以省略掉了。

群組比較發現 4組的內容各有細微出入。大致整理如下表 :

BOX效應.png

(「有人」包括我一個人在X光室內做實驗。)

由上表我們可以發現 : 

① 有人 / 無人數據不同

② X光室內 / 室外數據不同

上面兩未知因素,我們加上「尚未明瞭的程式Bug以及遮光罩物理性質」統括如下 : 

可能的程式不完備 / 瑕疵(Bug)

② 人(生物)因素(Organic)

以及

③ X光室(X-ray room) 

取以上3者頭文字,暫稱「BOX效應」。

BOX效應的意思是 : 要說這些是超自然還嫌太早,先排除BOX三大未知因素,再來談超自然吧! 的意思。

但BOX效應只談科學解釋,不涉及「巧合」。因此,巧合因素永遠存在。

 

 

為什麼實驗組的平均值最平整,傳輸錯誤最少? 

原因不明。

但從群組平均值圖表可以知道,念力實驗前,儀器經歷了「拍打」的洗禮,實驗後,又經歷了「用力踹地板」的震撼。 若把這些事件串聯起來,大可以如下圖解釋 :

觸摸拍打再踹地板2.png

與其搬出上圖「變男變女變變變」超自然解釋,既然要超自然解釋,我比較傾向 S博士的型態記憶場理論。

 

 

無法置信的巧合 & 型態記憶場-理論

 

1920年代 榮格「非因果 & 有意義 = 共時性(Synchronicity)」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巧合」解釋。

(Wiki )譬如「說曹操,劉備到」只能算巧合,「說曹操,曹操到」,這才算具有「共時性」的巧合。

我們舉例內文結論提到的兩個神蹟 ① 實驗組「神蹟般的數據」  ② 對照組「發功鋸齒波」

首先,個人比較項目

實驗組10幾位同學及家長的發功數據可以說是「說曹操,曹操到」。因為實驗組之前從沒有過像樣的發功紀錄。

但是,對照組「發功鋸齒波」就要算是「說曹操,劉備到」了。因為無人也發功很奇怪,如果只有實驗組有發功,才更能凸顯其差異,不是嗎?

因此個人比較的發功數據暫時要保留。

其次,群組比較

群組比較4組裡,實驗組「神蹟般的數據」應該算是奇特的「說曹操,曹操到,劉備也到了」。因為是整體俯瞰實驗組,因此不管3期,有違「發功後數據改變」因果常理。但反過來講,若神蹟是出現在其他組,那就更坐實「說曹操,劉備到」了。

反觀對照組「發功鋸齒波」按照榮格的定義,它只能算「說曹操,劉備到」。但在此,有個超自然解釋。

讓我們回想起第二單元「科學 VS 超自然」S博士的「型態記憶場-理論」,照他的理論可以解釋如下 :

~ 由於實驗組每位人員的努力發功,終於在雲端形成「發功記憶」儲存在雲端 C 了。之後,一樣條件下,數天後做一樣實驗,也得到了發功結果。就像 S博士作的幾項實驗一樣。

這也就是為什麼其他兩組( 在家 / 試運轉 )遑論從沒出現「發功鋸齒波」過,就連像樣的鋸齒波都不曾出現過的原因。因為雲端還沒有「發功記憶」~

請回想一下,出現第一個鋸齒波就是發功鋸齒波,而且是助理發功時...

神奇吧? 明明 ① 實驗組「神蹟般的數據」② 對照組「發功鋸齒波」,這兩個「神蹟」都是熱膨脹 & 程式的產物,但剛好也適用 S博士的因果論,更符合榮格的共時性特徵,即 : 我們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時間,儀器狀況都搭配的天衣無縫。

即使所有條件一樣,再重來一次大概也得不到這麼神奇的結果。因為巧合是很難重複的

 

參考文獻

 

科學生活:地震學和蟾蜍誰更可靠 - 中國政府網

PIC16F1783 datasheet     https://www.microchip.com/en-us/product/PIC16F1783

Rupert Sheldrake - The Science Delusion BANNED TED TALK ( YouTube )

Wackermann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of two spatially separated human subjects  , Neuroscience Letters(2003)

李嗣涔  氣功與人體特異功能的科學觀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

朱清時:「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佛學大師早已等候多時」

 

 

 

5 TITLE.png

 

媽媽累了3.png

( 實驗海報報名截止迫在眉睫,大家趕工製作海報。結果到後來都是家長在做,小朋友都在一旁玩( 哈! ) 有的媽媽甚至累壞了,在一旁小歇一會兒! )

 

IMAG6900.jpg

(科展海報終於在期限內完成了! )

後日談...

經過國小教務組,課務組討論審查後,本實驗有幸得到「嘉獎」喔 ( P.S. 此獎是只要有用功做實驗就會得^^ ) ! 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大家真的累壞了! 很害怕製作一大堆勞作(笑)因此,留下美好回憶,就是最好的結果。

其實科展原本用意是讓小朋友主導實驗,大人從旁協助即可,怎麼變成大人在盡興呢? 哈!

不過國小科展也是大人完成兒時當科學家夢想實現的機會,各位父母親請把握!

----------

謝謝你看到這裡。為了報答你,我請你聽電影原聲帶「大法師 2 "HERETIC"」~帶有神秘,詭異,祭師,驅魔...美麗純潔少女~Regan's Theme 作為本文章的結尾曲。

P.S. 就是這首曲子帶來給我超自然力量,我才得以寫完這篇文章的。

--------------------

講來講去講那麼多,那麼,我們人類到底有沒有超能力呢?

說真的,寫到這裡,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們不用這麼捨近求遠,其實我們都有另一種超能力。

你難道還感覺不到你的超自然力量嗎?

過來人倒是會用另外一個名字代替超能力一詞,他們都把祂叫作...

 

「魔法」

 

或是,

 

「愛」

 

這就是你的超自然力量。

人類因愛而變幸福。

愛能超越國界,穿梭過去與未來,科學家無法預測,科學儀器無法探測...

因此,

不要埋沒你的能力,

不要低估你的存在,

在此預祝你擁有超自然力量,造福你希望造福的人! 造福更多人群!

 

再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マー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